一、淮海路沿线
1、宋庆龄故居 淮海中路1843号
宋庆龄故居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宋庆龄故于1948年底迁到这里居住,故居内陈设保持宋庆龄故生前原样。在这里,宋庆龄故接待了53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国外元首和贵宾,是宋庆龄故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地方,里面收藏了许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杜美花园
在淮海中路与东湖路转角,即今东湖路7号内有一幢被大块草坪相围的二层洋房,这幢花园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Joseph?R.M)老板约瑟夫(R.M.Joseph)兴建于1925年。约瑟夫是英籍犹太人,当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即被日军拘捕送进了集中营,这幢漂亮的住宅就被日本军官占用。当抗战胜利后,约瑟夫去向不明,即由中国政府接收后租借给美国在上海的驻军,由于东湖路旧名杜美路,这里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园”。今为东湖宾馆使用,对外开放。
3、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位于淮海中路1273号,与上方花园毗邻,占地面积为1298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318平方米,建于1934年,由马海洋行设计。这组里弄式公寓住宅,因为房屋质量高,有一些外国华侨也在这里居住,据说当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前来此地举行婚礼。大画家颜文梁也曾在这里住过。著名艺术家赵丹和袁雪芬等的住宅也在新康花园中。
4、逸村,淮海中路(霞飞路)1610号。建于1942年。
1948年8月10日,蒋经国重返上海,时任上海区经济管制督导副专员。他携妻子蒋方良,子女孝文和孝章住进了当时市政府安排的逸村2号的一幢西式花园洋房。
5、淮海中路(霞飞路)1131号
淮海中路(霞飞路)1131号,建于1926年,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ker)设计。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6、法国总领事馆,意大利式建筑,建于1921年。
意大利式风格是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住宅风格,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称牛腿)。该建筑最能反映意大利式风格的即是它的缓坡屋顶和屋顶下的托架。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建筑室内装修考究,完全木装修。
7、美国总领事馆,淮海中路(霞飞路)1469号。
8、淮海中路(霞飞路)1634号。何应钦宅
抗战胜利后,何应钦担任重庆 行营主任、行政院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职,他来上海时,就居住在这幢楼里。前面两间是办公室、客厅,后面是卧室,另一侧是餐厅,厨房搭在辆助用房处。现为科技情报所,外貌依旧
9、新乐路(亨利路)82号,原是旧上海黑社会人物“金牙齿阿三”的住宅。
房屋的主人与杜月笙有亲戚关系。该建筑的外墙立面与东湖宾馆(原杜月笙的住宅)主楼风格相仿。解放后,华东交通部入驻此宅,1958年,成为上海市交通运输局至今。
10、天平路(姚主教路)40号 文艺医院
天平路(姚主教路)40号,建筑主体三层。该建筑在解放前为国民党上海市市长机要秘书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成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视察,文艺界人士表示求医难,周总理当即指示解决。1961年10月,市文管会搬出天平路40号,这里改成文艺医院。
11、安福路(巨泼来斯路)201号,今上海青年话剧团团部
此宅曾为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抗战胜利后,作为敌逆财产没收,遂成为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宅邸。
二、华山路沿线
1、丁香花园
1900年建于海格路的(现为华山路849号)英国泰兴洋行大班林克劳夫的住宅,此宅后卖给了李鸿章之子李径迈,也有传说此建筑为清朝命官李鸿章为其宠妾丁香的金屋藏娇之所。另一栋代表性建筑为建于1905年的原法国公董局董事住宅,建筑式样为法国文艺复兴式,被誉为小白宫。
2、蔡元培故居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果断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蔡先生病逝于香港。
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兴国宾馆
美商的中国营业公司是旧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除了投资兴建普通住宅外,还投资兴建了许多高级里弄住宅和花园别墅,今兴国路上的兴国宾馆内有别墅多幢,就是由该公司兴建的
上海兴国宾馆,占地面积105,600平方米,绿化面各达90%以上,由20多幢风格各异的小洋楼组成,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英国乡村式样的别墅、法式的、西班牙式的洋楼,分别为德士古洋行、太古洋行、海宁洋行或者一些资本家的办公和住宅楼。其中的一号楼,是当时著名英商太古洋行大班的住宅。
4、修道院公寓
位于复兴西路62号的修道院公寓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建筑组成,两幢建筑以连廊相联。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有三室、四室、五室等多种户型。建筑的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西班牙式风格,保存较好。原名修道院公寓,很多人误解为修道院,其实与修道院无关,仅取同名而已。该公寓原为英国人密绒线厂主的住宅,现为湖南街道办事处
5、美国学校 儿童艺术剧院 华山路643号
6、孙科住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楼
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
7、郭宅
华山路(海格路)893号,建于1947年,1948年落成。原为永安集团旗下永安纺织印染公司总经理郭棣活先生的宅邸。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1948年夏,郭宅竣工,举行了盛大的迎宾仪式,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等纷纷前来志贺,盛赞住宅的豪华气派
三、衡山路沿线
1、蒋介石故居 东平路9号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兴宋美龄在上海结婚。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俗婚礼在大华饭店举行,婚后他们住在亚尔培路(陕西南路)向朋友借的房子里。一个国家元首没有自己独立的住宅,这是十分危险的,于是由国民政府出资购进了今东平路一带的全部洋房,其中宋子文终于在今东平路9路买下一座较大的花园洋房,作为宋美龄的陪嫁之物。这座英式花园别墅,现为音乐学院附中。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执政,经常来上海,这是蒋介石的行宫,提名为爱庐。
2、席家花园 东平路1号
清朝康熙年间苏州东山有一户姓席的人家,靠经营丝绸生意而成为当地最知名的富商。于是席家在太湖边上,依山傍水建起了一座占地千亩的豪华庄园,取名席家花园。这座庄园至今仍保留完好作为一处旅游景点供人游览。后来,席家的许多后代来到上海经商,他们大多数都从事金融业。其中有二人事业非常成功,成为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叫席德茂,曾任上海汇丰银行的买办;另一位叫席德懿,官任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坐落在东平路一号德一座一九一三年建造德欧式花园别墅,就是席德懿德私人住宅。解放后,这栋房子被收归国有,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办公楼。一九九八年此房被出租并改建成酒家。
3、汾阳路(毕勋路)79号
建于1905年。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号称“沪上小白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胜利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在这儿办公,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任办公地。解放初,陈毅市长曾在此居住。1954年陈毅市长调往北京后,成为中苏友好机关的办公地点。1963年5月,在陈毅同志的关心下,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同时在二楼大厅里建立了工艺美术品陈列室。
4、汾阳路45号住宅
汾阳路45号曾是丁贵堂的住宅。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直由外国人把持。直至最后一任才出现了中国的副总税务司丁贵堂。丁贵堂故居,现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
5、汪精卫旧居
建国西路(福履理路)570号,原为汪精卫旧居。
6、太原别墅 马歇尔公馆
太原路(台拉斯脱路)160号,原名太原别墅,建于1928年。因抗日战争结束后这里曾作为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的寓所,所以又以马歇尔公馆而闻名。
7、汤恩伯住宅
太原路(台拉斯脱路)200号,为相近风格一组建筑之一,一组共三栋,风格近似而造型不同,此为中间一栋。解放前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汤恩伯的住宅。
8、乌鲁木齐南路(迪化南路)151号,原为朱敏堂住宅。
乌鲁木齐南路(迪化南路)151号,建于1924年,原为朱敏堂住宅。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9、东湖路(杜美路)70号
原为“海上闻人”杜月笙的产业,亦称“杜公馆”,1934年开工建造。现为东湖宾馆。
10、东平路(贾尔业爱路)11号
与9号原蒋介石居所毗邻,建于1921年,二十年代曾为宋子文的私宅
11、汾阳路(毕勋路)150号
建于1930年左右。最初这座别墅为法国富商所有,四十年代为国民党高级将白崇禧宅邸。由于建筑的外墙与直上二楼阳台的大理石螺旋形楼梯都呈白色,所以又称“白宫”。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沪上国画名家云集的中国画院,六十年代又成为培养越剧新秀的越剧院,现在是越友酒家。
12、高安路(高恩路)18弄20号
建于1939年。中国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旧宅,现为徐汇区少年宫。1946年4月25日,在高恩路弄堂口,发生了轰动上海的绑票案,荣德生被绑33天才破案。绑匪的赎票金额开价50万美元,而最终官方的破案费用却高达60多万美元。1949年,荣家之子荣毅仁又遭官绑,被勒索去金条一根,美金5000元。荣德生家屡次被榨去钱财,对国民党政府失望之至,上海解放时,毅然选择留下参加建设新中国。
13、陈毅市长故居
余庆路(爱棠路)190号,该建筑分主楼和附楼,主楼三层,附楼原二层。主楼入口处通过柱子架空一角,形成入口门廊。建筑形体简洁,外立面无过多装饰,基本呈现现代建筑风格。柱身的几何装饰图案及室内楼梯铸铁几何花式栏杆则体现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
14、岳阳路(祁齐路)1号,美孚大班及沙逊故居。
二层建筑,坡屋顶。南向有露台,中间呈半圆形突出。底层墙面隐约可见壁柱。主体部分墙面一层为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为黑色涂料拉毛,基座虎皮石砌筑。局部门窗洞圆拱券形,楣窗部位用红砖砌筑成席形图案,显示了北欧砖艺的风格
四、公寓里弄
密丹公寓,武康路(福开森路)115号,建于1931年
武康路(福开森路)393号,初建于1912年。黄兴曾居住于此,且逝世于此,故名黄公馆
爱丽公寓,康平路(麦尼尼路)182号,建于1934年。以房屋设计师之女爱丽命名
建国公寓, 建国西路(福履理路)394号。建于1935年。曾名德国太子公寓、道斐南公寓。
武康大楼,淮海中路(霞飞路)1836-1858号,武康路(福开森路)口。建于1924年,原名诺曼底公寓。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层公寓,楼高30米,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1953年以路名定名为武康大楼
林肯公寓,淮海中路(霞飞路)1554号-1568号,解放后改名曙光公寓
淮海大楼,淮海中路(霞飞路)1300~1326号,位于淮海中路与常熟路(善钟路)转角处。原名恩派亚公寓(Empire Mansions )。建筑师为凯泰建筑师事务所黄元吉
淮海公寓,淮海中路(霞飞路)1202号。建于1935年,原名盖司康公寓,又称万国储蓄会大楼
衡山路(贝当路)534号。建于1934年,原名毕卡地公寓(Picardie Apartments),现为衡山宾馆
开文公寓,衡山路(贝当路)525号,又名“凯文公寓”(Cavendish Court)。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期,约1934年左右。设计者是当时上海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
西湖公寓,衡山路(贝当路)303-307号、高安路(高恩路)48号。原名华盛顿公寓
复兴公寓,复兴中路(辣斐德路)1331号,又名黑石公寓、花旗公寓
复兴西路(白赛仲路)44弄1—7号,建于1936—1948年,原称“玫瑰别墅”、“七间房”,由7座风格类似的小住宅组成,有一处曾是孙中山之子孙科的私人房产,其外室兰妮曾经居住
建国西路(福履理路)365弄5号,建于三十年代初,为已故香港船王董浩云当年在上海的一处私宅 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即于1935年9月出生于此,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1949年才随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
抗战胜利后,因为国民党的打击,杜月笙的一批物资被海关查扣,无奈之际,请中国共产党帮忙。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作了疏通,使他得到了这批物资。这一事件使杜月笙既看到共产党的能量,又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真诚与讲信誉,以后又为中国共产党做了些有利的事情,1947年应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收金山为徒便是一例。金山,湖南沅陵县人,早年到上海求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从事戏剧电影创作,曾主演《夜半歌声》、《狂欢之夜》等影片。抗战爆发后,他率领救亡队深入内地演出。抗战胜利后,为了联系工
时至1947年,杜月笙因屡遭国民党打击而去香港躲避一时,即与潘汉年秘密会谈,保证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时,黑社会不予捣乱,也请共产党给予宽大处理。当人民解放军兵临江南时,杜月笙曾经与黄炎培、钱新之、章士钊、盛丕华、沙千里、史良、张澜等人频繁接触,商讨时局与个人前途。杜月笙曾考虑过留在上海,但沉重的历史包袱使他难以完全相信共产党能不究前嫌。同时,他又受到军统特务的要挟,1949年4月10日,蒋介石召见杜月笙,要他去台湾。在这种情况下,杜月笙决定脱离政治漩涡,既不留在上海,也不投奔台湾,而选择留在香港。1949年5月1日,杜月笙离开上海,在香港终了一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5 10:18:01编辑过]
啊啊啊啊啊啊
欢迎光临 铁拳7 铁拳TT2 铁拳6 出招 下载 攻略 人物 角色 论坛 铁拳Fans Tekkenfans (http://www.tekken.com.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